太湖珍珠有哪些特点(太湖珍珠养殖基地在什么地方)
37
11-29
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以后,俄罗斯帝国的历代沙皇从来都没有因两国这个边界条约的限制而放弃对黑龙江流域的扩张和觊觎。
早在彼得大帝还在世的时候,一次御前会议上,俄国海军部曾经讨论到了“作为一个世界性大国,俄国还必须控制哪些出海口”,彼得一世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阿穆尔河口(即黑龙江入海口)”。彼得的继任者,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如果阿穆尔河可以作为一条往堪察加运送粮食的方便通道而为我们所利用的话,那么我们就要不惜一切代价最终占领它。”要知道,在叶卡捷琳娜女王发出这样感慨和雄心的时候,按照中俄《尼布楚条约》的规定,那时候的黑龙江完全是中国的一条内河,并且远在两国划定国界的更南方。
在历代俄国沙皇对于《尼布楚条约》的限制耿耿于怀的同时,清政府却一直在错误地判断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大清鼎盛的康雍乾三朝,帝国的统帅们不断希望通过“妥协”的方针,试图以“柔怀远人”的诚意和“和平共处”的态度来最终感化沙俄这个“海外蛮夷”。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俄国开始认真地考虑针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当“十全老人”乾隆还沉醉在自己的文治武功中时,女王的御用文人已经炮制出了一份后来成为指导俄军对华行动的早期纲领性文件——《与中国作战的考量》。
乾隆四十二年(1777),俄国商船第一次成功横跨北太平洋,将扩张的触角伸进了北美洲,占领了阿拉斯加。二十年后,正当英法各国热火朝天在广州十三行与中国开展贸易的时候,俄国人也没闲着。他们仿效英国的“东印度公司”组建了一个规模庞大、野心惊人的“俄美公司”。
按照这个公司的预想,将来俄罗斯帝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势力将囊括现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的西海岸,一直向东延伸至夏威夷和库页岛南端,再加上已经在他们扩张清单上的黑龙江河口和已入彀中的堪察加半岛、阿拉斯加半岛和阿留申群岛。这样的计划如果得以实现,俄罗斯几乎就是整个北半球的霸主。叶卡捷琳娜女王自己确实就是这样设计俄国霸权扩张的。她曾经豪迈地宣称,如果我能活两百岁,整个欧洲将置于我的统治之下。难怪,三百多年后,俄罗斯总统普京还会感慨地说道,俄罗斯帝国没有国界,我们扩张到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国界。
不过,再高远的目标也离不开现实。在沙俄没有“统一”北半球之前,堪察加半岛、北太平洋其他俄属殖民地与俄国本土之间因为漫长而艰难的运输路程,使得在这些区域内的商业发展成本巨大。外兴安岭以北,千里林海雪原一望无际,山山相连,布满了险峻的峡谷和悬崖。西伯利亚大片的冻土荒原,从雅库茨克到俄罗斯东部产粮地,根本没有通畅的道路。西伯利亚的货物运不出来,是当时俄国商人最为头痛的事情。沙俄政府也曾尝试过开辟海上通道,但是他们后来发现,在彻底夺取黑龙江自由航行权之前,这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
叶卡捷琳娜大帝毕竟活不到两百岁,俄罗斯横贯北半球的称霸大业也随着她的去世而最终破产。后来的沙皇没有这样雄浑的气势,但是他们的目光却一直紧盯着中国东北的黑龙江。一八二五年,尼古拉一世登基,成为新一代俄国沙皇。他决心要在他的时代,把历代沙皇没有完成的事业实现。在道光十六年(1836),沙皇俄国第一次通过了官方文件,将武力征服中国东北当成了既定国策。沙俄国务委员会决定,通过武力为俄国商人开辟通向东方的道路。
一八四○年,中英之间的战争点燃了圣彼得堡亢奋的火药。随着中英、中美、中法纷纷签订通商条约,尼古拉一世再也坐不住了,他知道俄国征服阿穆尔河的时机已经成熟。三年以后,俄国科学院授意密登道尔夫潜入中国东北,开展所谓的“科学考察”。
这一考察可不要紧,过去只知道黑龙江通航能力好,可以大大缩短西伯利亚货物进入太平洋的路程;现在发现,黑龙江流域地肥水美,遍地宝藏。密登道尔夫回到圣彼得堡以后兴奋不已地向沙俄内阁汇报黑龙江流域的财富、矿藏和取之不尽的各种资源。尼古拉一世当即决定,无论如何要想办法向南推进中俄边界。
很快,尼古拉一世为了开辟这片垂涎已久的区域,任命穆拉维约夫,担任东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和叶尼塞斯克的两省总督。很快,他就将在俄国近代史上大书特书一笔,成为俄国东扩史上又一个“叶尔马克式”的英雄。
一八四七年,不满四十岁的穆拉维约夫出任东西伯利亚总督。
穆拉维约夫刚刚到任,就显示了他独具慧眼的判断力和战略眼光。很快,他向沙俄内政大臣提出:“谁能占领阿穆尔河左岸与阿穆尔河口,谁就能最终牢牢地控制远东。”历史发展的进程印证了他的这个判断,俄罗斯现在之所以可以成为横跨亚欧大陆的世界性大国,完全离不开他们在黑龙江流域的扩张。来到东西伯利亚,穆拉维约夫没有窝在官署里享清福。
他以总督尊贵之躯,轻车简从,亲自带队走了一千一百多俄里,对黑龙江下游进行了精致、细微的非法考察。这次考察还给尼古拉一世带去了另一个全新而极富有价值的情报——他的考察队终于弄清楚了库页岛的地理形态。船只从南北双向都可以进入黑龙江口湾和主航道。这个情报极具战略意义,这表明黑龙江上可以航行中大规模战船,它的军事战略意义一下提升了好几个级别。尼古拉一世对穆拉维约夫的工作成果特别满意,从此以后,在东西伯利亚的决策上几乎对他言听计从。
穆拉维约夫考察堪察加半岛和阿穆尔河的第二年初,道光的死讯传到了俄罗斯。他迫不及待地上书沙皇:“我认为,我们至少应该趁英国人尚未完全统治中国之际,根据我国内部之急需,在同中国交界处增兵防守,并进而占领阿穆尔。我还认为,我们应该利用道光之死向他们提出符合我国利益的要求……除了俄中两国之外,任何人不得有阿穆尔河的通航权,而这一区域,显然不适合有中国派兵驻守,应由我国亲自保护。”侵略者的獠牙,已经展露出来。尼古拉一世当然同意了他的建议,随后俄罗斯大张旗鼓地两次在黑龙江上武装航行,并很快在江左建立了两个移民点,开始有计划地向这个地方移民。
在这个野心勃勃、精力充沛的工作狂亲手操持下,沙俄在东西伯利亚的军事实力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穆拉维约夫就任总督的四年以后,他亲自检阅了自己新编的“外贝加尔哥萨克军”。这支军队包括十二个混编步兵连、十二个步兵营以及三个整编骑兵旅。短短的四年之内,大清国圣祖仁皇帝以来在这里建立的军事优势即不复存在。此时,攻守之势已经相易,强大的对手还在等待着时机。事实上,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尤其是外贝加尔哥萨克军的建立就预示着中国外兴安岭以及黑龙江流域的大片区域距离落入俄国人之手已经为时不远了。但是,穆拉维约夫还在观望。他不断地通过沙俄在北京的传教士获取来自大清国的种种情报,不断地盯着南方这个积重难返、日渐衰落的巨人,等着一场大病彻底击垮这个昔日的东亚霸主。
皇天不负苦心人,很快这个机会如同西伯利亚雨季的降水一般,沛然而降。
一八五一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宣布起义,后来建立“太平天国”。一场席卷中国大江南北、声势浩大的起义,就此拉开帷幕。一年以后,起义部队势不可挡,八月打入湖南攻克长沙、十月攻克岳州、十二月进入湖北攻克武汉。数十万大军,剑锋指处,所向披靡。清王朝局势危如累卵,一时间在中国的统治岌岌可危。
朝廷为了扑灭这场起义,几乎集中了全部国力。太平军北伐之后,咸丰急调北方国防精锐主力,几道圣旨严令科尔沁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率二十万大军挥师南下。大清国在北方的防御版图在这一时期成了一片真空。
本来,中国的东北是后金龙兴之地,一直到咸丰朝之前八旗骑兵都在这个地方驻有精锐部队。《中俄尼布楚条约》之后,为了防止沙俄蚕食国土,圣祖仁皇帝在黑龙江将军府设置了满编一万三千人的防御部队。就是这支部队的存在,保证了大清国东北边疆一百六十年的和平和安定。但是现在,南方火起,尤其是太平军攻陷南京以后,咸丰皇帝下令驻守在瑷珲的精锐部队南下。被釜底抽薪的东北边疆,到了沙俄决定开始行动的时候只剩下不到五千五百人。这支部队除了要负责黑龙江、宁古塔将军府、都统衙门的警卫工作,还要在绵延数千里的边境线上保证国土安全,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另外,为了扑灭南方的“叛乱”,朝廷将所有兵饷装备都发放给了在华东的作战部队。东北边防军事力量的武器装备、后勤补给严重缺乏,部队毫无作战能力。
然而这时候,穆拉维约夫在东西伯利亚苦心经营的军事实力已经大大地超过了大清国。如果俄国挥师南下,是没有任何一支中国军队可以阻拦得住的。但是,清王朝的命运竟在此时发生了转机。
一八五三年,正当穆拉维约夫踌躇满志地要吞并黑龙江的时候,俄国西线出事了。在西线,俄军出兵占领了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击溃了土耳其的黑海舰队。随后英法对俄宣战,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此时,沙俄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的注意力一下就被从远东拉回到了近东。
尽管穆拉维约夫已经在远东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是比起当时沙俄在近东的利益诉求,他还必须再等等。这一时期英法两国也纷纷从亚洲收缩势力,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近东。
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让穆拉维约夫心急如焚,他万分明白,此时中国政局已乱。在华东和华南有太平天国乱局迫使着中国军事防御重心南移,广东和广西正在被英法两国修约牵动精力。无论从哪方面考虑,现在都是俄罗斯远东势力南下扩张的绝佳历史时期。一旦错过了这个机会,可能沙俄之前的努力就要付诸东流。他焦急地反复提醒沙俄最高当局:“在我的治下,现在已经有将近一万六千名步兵和五千多名骑兵处于战备状态,其中一万三千名精锐步兵和骑兵,配备了二十门大炮,可以随时毫不费力地开赴国外。此时中国正酝酿着政变,是占领阿穆尔河的大好时机。”但是,这个建议并没有得到彼得堡方面的积极回应。
这时候,穆拉维约夫过人的能力开始展现出来。一个卓尔不群的外交家和军事家往往可以在极端不利的形势下自主地调整自我状态,在被动中创造机会,变劣势为优势。他不等沙皇的最高指令,以当时沙俄“阿穆尔委员会”的名义宣布:因为英俄正在交战,为了防止英国舰队绕过北太平洋对俄罗斯远东发动军事袭击,他将率队在黑龙江上进行武装航行。其实这个借口挺扯淡的,英俄两国当时是在小亚细亚半岛上打仗。黑龙江在东亚的最东端,那场战争在那个年代不管打成什么规模,也牵扯不到东西伯利亚的安全。但是,当时的清政府却真的被骗了。一八五七年,正是英法两国在广州为了修约问题和大清国吵得不可开交之时,此时,穆拉维约夫提出要“假道”黑龙江河口人海堵截英国人的海上势力。天真的清政府竟不辨真伪,意图“以夷制夷”,对穆拉维约夫的无理要求竟然未加阻拦。
穆拉维约夫在用军事手段压迫大清国的同时,也深知现在俄军全部精力都在西线,因此他要求沙皇务必要从外交途径上寻找突破口,逼迫中国就范。为了减轻俄国高层这一时期的巨大负担,他请求将与中国交涉之全权交与“东西伯利亚总督”,也就是他自己。沙皇对他的要求予以照准。这样,身系远东军政、外交大权的穆拉维约夫终于挣脱了所有枷锁,放开手脚,开始行动起来。
一八五四至一八五七年四年间,他对黑龙江下游进行了四次武装航行。说是航行,其实就是用战舰载着士兵,把黑龙江下游及中上游左岸的全部战略要地予以占领。此时,他已经在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中国领土土拉起了一道十分可观的军事战线,这条线进可攻退可守。大清国再无任何筹码与他对话,这个时候,只等着大清国有一个人出现,来最终承认穆拉维约夫的这些非法扩张。这个人终于还是来了,他就是爱新觉罗·奕山。
若论爱新觉罗·奕山的出身,比他的对手穆拉维约夫要显赫得多。穆拉维约夫在俄国是个贵族,奕山在大清是皇族。奕山爷爷的爷爷,也就是他的四世祖,是圣祖仁皇帝第十四个儿子、康熙朝的“抚远大将军王”爱新觉罗·胤禵。想当年,胤禵在“九子夺嫡”的千钧一发之际惜败给雍正。雍正上台以后,把自己这个亲弟弟软禁了大半辈子。到了乾隆十三年,可能是弘历觉得爸爸对十四叔有点儿太狠了,这才重新给晚年的允禵平反、恢复名誉,加封多罗恂郡王。自此以后历代清帝对这一门皇室近亲的后人也都多有照顾。
所以说,奕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他一降生就有了四品顶戴。他的青年经历倒是和穆拉维约夫很相似,很小就被征调到紫禁城内充当三等侍卫,三十几岁便成了正红旗护军统领,也是个平步青云的好苗子。
后来因为奕山在其任上丢失了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所以不管是当时还是现代,人们对他的功过是非评价都极为负面,认为他是一个“市井无赖”“无用的将军”和“既不知兵又无主见的清朝贵族”,可以说是骂声一片。其实,这是大家不了解他早年经历的一个误解。实事求是地讲,他是当时大清国不可多得的边疆军事和民族工作的高级专家,甚至说他某些方面的能力可以媲美林则徐也不是虚妄之语。林则徐的主要能力体现在行政事务的处理上,是典型的“治世能臣”。
他的主要工作轨迹是围绕“河工”“政务”“经济”等方面,晚年的时候办过一段时间“夷务”,但也不是特别成功。奕山不一样,他出身行伍,早年就到了喀尔喀蒙古做边疆工作。长期在西北地区处理边疆国防和少数民族工作,在这方面他是有丰富经验的,而且这种经验其实林则徐也不完全具备。所以,在道光朝中期,奕山在统治阶级内部是很有威望的。
嘉庆二十五年(1820)西北边疆爆发了“张格尔之乱”。张格尔和清朝的仇恨是从乾隆年间他爷爷那一辈就结下的,乾隆皇帝平定新疆大小和卓叛乱时,叛军重要领导白山派大和卓波罗尼都就是张格尔的爷爷。张格尔发动的这场叛乱延续八年之久,叛军最嚣张的时候,一度攻占喀什噶尔、叶尔羌和和阗等重要城镇。
而奕山在朝廷里的威望主要是在这场平叛的后期中真打实干出来的。一八二六年,为了彻底平定这场暴乱,清政府任命伊犁将军长龄为扬威大将军,入疆作战。那时候,奕山是作为主力作战部队的高级指挥员随同前往的。他亲临战阵,作战勇猛,指挥得力,成功地收复了喀什噶尔等重镇,在同去的将军中间表现极为抢眼和出色。作为近亲,道光皇帝对他极为赞赏,特别提拔为头等侍卫。没过多久又就地提拔晋升为伊犁领队大臣,他的仕途也是在此以后又有了重大升迁。他作为帝室贵胄,在艰苦的边疆不但没有自由散漫、消极怠工,反而对大军平叛后的地区重建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自道光初期以来,清政府的财政就逐渐陷入了很困难的局面。大军平叛八年之久,新疆等地原本就偏僻贫穷,饱受战乱后更加凋敝不堪。奕山为了缓解军队开支的财政困难,两度亲自赴南疆实地考察,决定在南疆的查勘巴尔楚克和喀什噶尔两地屯田。在他任伊犁将军的数年内,“开良田十六万八千亩,安置维吾尔农民数百户。掀起了清代农业在新疆天山南北全面开垦的第二次高潮。”当时大清国官吏能够在边疆工作中干出这样成绩的恐怕绝无仅有。奕山也因此被召回北京,晋封为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几十年筚路蓝缕、艰难困苦的“出将”任务已经完成了,似乎此后他的仕途要展开“人相”的全新一页。就在这个时候,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
奕山回到北京不久,广州开始禁烟,随后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林则徐、邓廷桢倒台,伊里布倒台,琦善倒台,裕谦战死。朝廷内部用人一时捉襟见肘,道光帝临危之际启用奕山,封为靖逆大将军,率军南下与英军作战。但是,最后的结果我们都已经知道了——奕山惨败。在英军进攻广州之际,他作为败军之将擅自与英国媾和,被革去本兼各职,交宗人府圈禁。
三年之内,此前辛辛苦苦建立的荣誉和威望被英国人打击殆尽。一八四二年十一月奕山被刑部议罪,定为“斩监候”。但其实道光心里清楚,如果奕山没有能力,怎么会把新疆的差事办得那么好?所以,不到一年,道光一道恩旨,免了侄子的罪。他从新疆而荣耀,失败后又回到了仕途的起点,被降级外任为和阗办事大臣。道光的用意很明显,希望他收拾雄心,从自己事业发迹的地方再次东山再起。但是这位昔日雄心勃勃的将军,这次跌倒以后就再也没能站起来。
八年以后,他被再次授予“伊犁将军”之职,重新回到了帝国高级官宪之位。命运和奕山开了一个玩笑,在伊犁将军的任上,他再次遇到了“夷务”。一八五一年七月,俄罗斯代表科瓦列夫斯基和奕山在伊犁谈判。此时距离奕山经历鸦片战争,整整过去了十一年,然而,从后来奕山在中俄谈判中的表现看来,他在广州受的打击太大了,整个人的精神充满了颓废和消极。很快他就与俄国人签订了《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这份条约主要是使得沙俄在伊型、塔尔巴哈台获得了自由贸易权、领事裁判权和免税贸易权。但是,毕竟没有割地赔款。对于这样的结果,刚刚登基不久的咸丰皇帝对皇兄的表现还是比较满意的。所以,等到沙俄卷土重来又到了东北边疆闹事儿的时候,他第一个就想到了奕山。
虽然这是一位被死死钉在民族卖国、投降耻辱柱上的人物,但我竟然想起了明代戚继光的一首诗: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奕山绝不是一个民族的英雄,甚至连一个及格的官员也算不上。但是,作为大清国咸丰皇帝的奴才,我认为他已经做到了鞠躬尽瘁。
咸丰五年(1855),帝国统帅一道圣旨把奕山从帝国的大西北直接派到了大东北,此时的奕山已经不再年轻。一边是几百里酷热瀚海,一边是数十万朔雪严风,横跨了将近四个时区的老将军,在东北到底能如何表现呢?
一八五五年二月,当俄军在克里米亚战场上失利的消息频频送入彼得堡时,已经病入膏育的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病逝。即位的亚历山大二世虽然也雄心勃勃地发誓要坚决贯彻历代沙皇的拓疆事业,但他也无法扭转俄军在近东的颓势。几个月后,英法联军在围攻三百四十九日后占领塞瓦斯托波尔,俄军战败。亟须洗刷俄军在西线的颓丧之气,建立自己政治威望的亚历山大二世指示穆拉维约夫,尽快在远东搞出些动静来。
第二年五月,正是英法联军在大沽口外威胁北京的时候,穆拉维约夫正式向大清国黑龙江将军奕山发出照会,要求两国就边界问题重新展开会谈。这时候,奕山已经在黑龙江将军的位置上干了一年,但是他几乎什么事情也没做。
奕山对于黑龙江将军这个任命,在内心深处是拒绝的。他从一开始“非常不情愿接受新的任命”。因为,十几年前,他在广州见识过英国人的厉害,几年前在伊犁见识过俄国人的水平。所以,从伊犁回到北京述职完毕后,他迟迟不愿动身,指望着俄国“新的阿穆尔河的武装航行不等他到任就自己离开”。但躲得了一时也躲不了一世,奕山最后勉勉强强还是去了东北。
但是,他到任一年多时间,一直在距离中俄边界近千里之外的齐齐哈尔将军衙门办公。这时的他,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年在新疆时候的心气儿。一直到了穆拉维约夫照会黑龙江将军府,他都不愿意到边界去和俄国人会谈。两个月后,消息传到了北京,咸丰皇帝亲自下旨要他去黑龙江边界与俄国代表会晤边界事宜。圣旨到了,这件事是实在躲不过去了,他这才磨磨蹭蹭又拖了一个月才“携眷启程”。
启程前,他自己心里也知道,对于东北边疆的实际情况、俄军的真实实力一无所知。但是,此时的奕山已经丧失了任何斗志。在离开齐齐哈尔的时候,他竟然颓废地给咸丰皇帝上了这样一道奏折:“奴才自到任来,所属外城兵丁技艺军械等项,均未查看,此次就便阅看黑龙江、墨尔根二城兵丁马步骑射、库存银两、仓库粮食、军装器械,统容查明,再行具奏。”真不知道咸丰接到这样的奏报是何心情。
谈判一开始,穆拉维约夫直截了当地提出要求中国割让领土,对于黑龙江下游和中游江左已经占领的地盘,俄国要照单全收。奕山虽然消极,但此时理智尚在。刚刚开始交涉时,他还是能够“据理正言,与之割弁”。奕山以中俄《尼布楚界约》为依据,争辩道:“两国国界,即以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为限,议定遵行,从无更改。今若照你等所议,断难迁就允准。……(你国应当)早将大众撤回,以全和好。”他这番话虽然是拒绝俄罗斯的外交辞令,但是比照当年圣祖仁皇帝对俄罗斯交涉的气势,已经不知相去几千里。当年是再不撤军照死里打你们,现在奕山心里明白,眼前俄国人撤与不撤,他都拿人家没办法了。
果不其然,在遭到拒绝以后,穆拉维约夫并不愤怒,也不与清廷代表争吵,只是默默地拿出一份早已草拟好的条约文本交给奕山,要求限期答复,然后离去。
此后两天,穆拉维约夫拒绝再和奕山交涉,而是让级别都远远低于自己的沙俄外交官员波罗夫斯基前往会谈现场与清廷代表继续谈判。奕山指示黑龙江统领爱坤泰将沙俄草约文本退回,断然拒绝沙俄提出的领土要求。第三天,穆拉维约夫亲自出马,带领大批随员来到瑷珲,“以最后通牒的形式提出了条约的最后文本”然后不辞而别。当晚,停泊在瑷珲对岸的沙俄炮艇和驻军开始向瑷珲方向鸣枪发炮,准备攻城。
此时城内守军不足一千人,奕山面对此情此景肝胆俱裂,候到天明。在沙俄的武力威胁下,他派出爱坤泰与俄方接洽,表示愿意接受俄方条约提出的全部条款。穆拉维约夫等待这一刻已经太久了,他当即拿出草约,当场签署了自己的大名,并命令爱坤泰带着文本回去逼迫奕山签字。此时此刻,奕山还幻想做最后的拖延,他搪塞对方:“兹事体大,应先请示北京,再做最后决定。”这个提议被穆拉维约夫严词拒绝,又拖了一天后,奕山无可奈何地在草约上签字。
《瑷珲条约》签订以后,消息马上传回彼得堡。亚历山大二世闻讯大喜过望,立即破格晋升穆拉维约夫为俄罗斯帝国陆军上将,晋封伯爵爵位。为了给予这个奠定了俄国远东势力功臣以最大的褒奖,亚历山大二世亲自决定将伯爵的封号定为“阿穆尔斯基”。
另一边,中俄《天津条约》签订第二天,清政府得到北方六十万平方公里国土沦丧的消息。咸丰皇帝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奕山胆敢私自决定如此丧权辱国的草约。此后的数年间,清政府一直反复声明奕山无权签约,因此该项草约没有效力。奕山以“边地五千余里,籍称闲旷,不候谕旨,拱手授人,始既轻诺,继后受人所制,无能转圜”,被革职留任。“又以纵俄船往黑龙江不之阻,剥夺御前大臣,召回京,交宗人府圈禁”。也许,在赴任之初,奕山自己已经预感到了这样的结局……他是一个好奴才,却在一个长期密闭得像罐头盒子一样的天朝大国中,由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将领最终变成了一具病国误民的“政治僵尸”。
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黑龙江将军奕山,会同俄罗斯东悉毕尔将军岳福,在瑷珲城议定和约。
《瑷珲条约》是到目前为止大清国签署的篇幅最短的一个“和约”,短到只有三条,但其惨痛程度,却至今让人揪心:
一、黑龙江、松花江左岸,由额尔古纳河至松花江海口,作为俄罗斯国所属之地;右岸顺江流至乌苏里河,作为大清国所属之地;由乌苏里河往彼至海所有之地,此地如同接连两国交界明定之间地方,作为两国共管之地。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河,此后只准中国、俄国行船,各别外国船只不准由此江河行走。黑龙江左岸,由精奇里河以南至豁尔莫勒津屯,原住之满洲人等,照旧准其各在所住屯中永远居住,仍着满洲国大臣官员管理,俄罗斯人等和好,不得侵犯。
二、两国所属之人互相取和,乌苏里、黑龙江、松花江居住两国所属之人,令其一同交易,官员等在两岸彼此照看两国贸易之人。
三、俄国结聂喇勒固毕尔那托尔木喇福岳福,中国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奕山,会同议定之条,永远遵行勿替等因;俄国结聂喇勒固毕尔那托尔木喇福岳福缮写俄罗斯字、满洲字,亲自画押,交与中国将军宗室奕山,并中国将军奕山缮写满洲字、蒙古字,亲自画押,交与俄罗斯国结聂喇勒固毕尔那托尔木喇福岳福,照依此文缮写,晓谕两国交界上人等。
《瑷珲条约》的最终批准是在三年以后,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咸丰皇帝出奔热河之后,大清国的皇帝玉玺才最终落在这份条约上。
然而,奕山终究是一个幸运的人。因为,他遇上了一个比他还健忘的时代,遇上了一个比他还健忘的统帅。他们忘记了奕山身上那些不可饶恕的罪过,却记住了他是一个忠实的奴才,一个死心塌地、忠心耿耿的帝国看坟人。咸丰皇帝晏驾后,两宫皇太后从承德回銮,奕山便再次复出,出任镶白旗满洲都统。此后,他又活了二十年。那时候,日本明治天皇已经登基整整十一年;那时候,洋务运动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将近十年。但奕山的记忆,可能仍未从一八三九年道光皇帝召对林则徐之前的大清帝国那段“黄金时代”中苏醒过来。战争,因为鸦片而起的那场战争,既没有改变奕山的眼界,也没唤醒他的灵魂。一八七八年,八十八岁高龄的奕山病逝,他是亲历那个时代走得最晚的一个,他把他们的故事全部带进了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