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免费qq空间代码 炫酷QQ空间自定义小尾巴代码
388
11-23
清道光年间,一个萧瑟的秋日。龚自珍独自坐在床前,看着片片落叶飞落枝头,又平添了几分伤感。
他想起远在京城的情人,因为被人察觉了私事,她被赶出了家,如今流落街头,一定也非常不好过吧。
想到这里,他走进屋内,从角落里拿出了一坛酒,给自己斟满。人生失意时,总是会借酒消愁。
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下午,龚自珍也没有放在心上。没想到过了几天,他突然感觉身子不适,竟然没过多久就撒手人寰。
龚自珍做梦都想不到,这坛一直放在家中的美酒,竟然被人下了毒。
1792年8月,正是清乾隆五十七年,一个酷暑难耐的日子,浙江仁和东城马坡巷,龚自珍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中。
他的祖父龚禔身与其兄弟龚敬身,都曾中过进士,做官更是做到了内阁中书、军机处要员这样的程度。他的父亲龚丽正也做过江苏按察使。
一家人不仅在官场上声名赫赫,而且都极其有文学素养,包括他的母亲段驯,都为后世留下了不少诗集、文集作品。
龚自珍从小就处在这样的环境里,日日受熏陶。他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教他识字读书,8岁就学习《经史》和《大学》,12岁和外祖父学《说文》。
到了13岁的时候,龚自珍已经可以有模有样地进行创作了,他的《知觉辨》就是这个时期写成的。
“先知知后知,先觉觉后觉。知与觉何所辩也?”这样精妙的句子居然出自一个十三岁的少年之手,想想还是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
但是,虽然颇有学识与才华,龚自珍的官场生涯却相当不顺。
从嘉庆十八年,即1813年起,他在乡试和会试就屡次落榜,期间,还因为被医生误诊而失去了妻子,可以说是人生非常灰暗的低谷期。
但是,龚自珍并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就算是在这段时期,他也没有停止学习和创作,反而能从这段“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中看到他的感悟。
他第一次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就是在此时所作的4篇《明良论》中,文中对君权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其视角的独特和直切要害都令他的外祖父分外惊喜。
后来,他在担任国历馆校对等官职的时候,又阅读了大量的档案和典籍,不仅丰富了自己,也为他的观点“输出”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1829年,龚自珍在第六次参加会试的时候,终于考中进士,他在施政用人、治水治边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当时的场面,可谓是“胪举时事,洒洒千余言,直陈无隐,阅卷诸公皆大惊。”
但是他也因为太过出头,被主持殿试的大学士穿了小鞋,没能进入翰林院。
对于龚自珍这种颇有气节,甚至说话做事有点“我行我素”的人来说,官职是重要的,但却不是最重要的。
他屡屡直言不讳,揭露时弊。虽然是在为国家和朝廷建言献策,但是说得太多,难免动了上层权贵们的蛋糕。
龚自珍虽然是官宦世家出身,但是哪里抵挡得住王权富贵们的刻意针对?他不断地受到排挤和打压。
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有一次,他因为观点不同忤逆了自己的上级领导,且因为情绪激动,话说得太狠。这件事终于成为了他官场生涯的转折点。
他因此下定决心辞官回家,他眼看着那些因为官场决策不妥,而导致的民不聊生,还有很多治理问题埋藏的隐患,自己却无能为力,内心担忧不已。
1839年,两次往返于京城与家乡杭州之间的龚自珍,内心百感交集,行至途中便作诗,将自己忧国忧民、激扬慷慨的情怀都注入进文字中,《己亥杂诗》315首就此诞生。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句流传千古的名句,表面看起来激昂壮阔,实则字字泣血。
当时的官场形势和民生状况,到底糟糕到什么程度,才能让这位颇有思想、心怀社稷的爱国之士,对“人”都失去希望,转而绝望地向“天”祈求呢?
这就是龚自珍留给世人最普遍的一个形象。一位才华横溢、心系民生,为国献身的不屈爱国志士。
但是,这只是史书和口口相传之下,流传下来的“龚自珍”的一部分。
用跨越时代的眼光来看,虽然时代背景完全不同,但是龚自珍也是活生生的人,有着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那么,发生这件事就不足为奇了。
这件事情发生在清道光年间。那个时候,龚自珍还没有辞官回乡,权贵们还没有对他动手,作为官场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他的发言总是字字珠玑,直击要害。龚自珍走到哪里都有点自带光芒的意思。
加上他骨子里的文学修养,谈吐举止优雅而有风度,因此也是明善堂主人,贝勒王奕绘的座上宾。
明善堂是清代一座很有名的藏书楼,收纳了各种天下奇书,网罗各个领域,是文人墨客们谈经论道的天堂。龚自珍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一有闲暇就去坐坐,品一盏香茗,和文学爱好者们谈天说地。
而他自己也是一位知名的藏书家和目录学家。他在藏书方面造诣极深,不仅有宋代、元代抄本多达20余种,四处拜托同僚和友人借书来抄。而且对目录的编纂也有很深刻独到的见解。
在明善堂,本就热爱文学的龚自珍如鱼得水,而他的藏书成就又为他自身的光辉添了一把火。于是,那位佳人便被他深深吸引。
这位佳人名叫顾太清,她的身份,可是非常不简单。
满清贵族一向崇尚弓马文化,入关之后才开始接受汉文化的熏陶。清代的文坛虽然还算鼎盛,但总是集中在小说等文学形式,要说在诗词方面,那只有两人值得称道。
“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容若即是那位鼎鼎大名的纳兰性德,而这位女性,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之一——顾太清。
太清是她的字,本名为单字“春”,从小父母双亡的她,跟着苏州的姑父姑母一起长大,因此也跟了姑父的姓。
姑父是个颇有才学的汉人,因此顾太清接触诗词很早,她在这方面也颇有天赋,年纪不大的时候,就已经在江南闽秀文坛之中一举夺魁。
虽然顾太清是旗人血统,但是自小在江南长大的她,得了青山秀水的温养,生得皮肤白皙细嫩,又有一口地道的吴侬软语。如果不说的话,任谁都会以为她就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南国佳人。
有一次,贝勒王奕绘南游,来到了苏州,当地的满族文人们为他办了一个接风宴。举杯庆贺、觥筹交错之间,正值妙龄的顾太清就入了贝勒王的眼。
奕绘本就喜爱舞文弄墨,生性也是个风流倜傥的人物。他惊讶于这位少女竟然有如此才华,诗词造诣令人啧啧称奇,同时又感叹她怎会如此明艳动人,不由就动了心。
彼时,贝勒王奕绘的正妻刚病殁不久,他伤心欲绝,这才决定南游。此番出行一是为了散心,二就是有意另觅佳人。此时接风宴上,碰巧又让他遇见顾太清,让这位贝勒王觉得一定是机缘所致。
贝勒王因此在苏州小住了一段时日,一门心思扑在顾太清身上,时不时吟诗对句,好不快活。就这样,没过多久,奕绘就将她纳为了侧福晋,一同带回了京城。
二人都不是平凡身份,早已看清了名利与财富不过是沉重的枷锁。因为不需要为了生计奔波,顾太清嫁到王府之后,夫妇二人终日徜徉在山水诗词之间,生活的主旋律轻松又愉快。
在这个时期,顾太清的灵感磅礴,倾泻而出,都汇集在她的诗词上。她的文笔生动,字里行间都满是灵气,一时间争相为京城文人们传抄。这位佳人终于在京城文坛上崭露头角。
原本这位新任侧福晋,应该从此在王府过上锦衣玉食、独得专宠的的生活,死后以侧福晋的位份风风光光的下葬,了此残生。
可是,这样的生活只持续了九年。她的夫君贝勒王奕绘突然一病不起,仅仅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就撒手人寰,留下了这位遗妃和他们的一双儿女。
终日沉浸在诗词海洋、几欲忘记愁苦为何物的顾太清,突然被这当头一棒打回了现实。她失去了深爱的丈夫,她的一双儿女还需要依靠她。
那段时间,顾太清一改以往轻松自如的神态,也不再出门和京城文士们聚会。她终日深居简出,守在空荡荡的王府内,也变得不爱说话,总是满面愁容。
除了照顾和教育孩子们,其他时间她都尽可能地呆在书房里,一遍又一遍地读丈夫留下的那些诗词。可是,那些并肩而坐,吟诗对词的美好时光,终究是烟消云散,一去不返。
得知这位王府遗妃的遭遇,京城文士们莫不动容,很多人都作诗来安慰她,但是并不能解她相思之苦。
等到一段时间之后,顾太清稍微从丈夫离世的阴影之中走出来,京城的文人聚会之中,又重现了顾太清的身影。
她就是在这个时期,遇见了同样才华横溢的龚自珍。
两人一见如故,虽然顾太清身上还有贝勒王遗妃的名号,但也抵挡不住七情六欲的冲动。
一开始,二人只是英雄惺惺相惜之感。可是时间久了,龚自珍体恤顾太清丧夫,顾太清又欣赏龚自珍的才华。久而久之,二人心生暧昧。
龚自珍的诗词《桂殿秋》之中写道:“明月外,净红尘。蓬莱幽窅四无邻。九霄一派银河水,流过红墙不见人。”
是在说,在皎洁的月光下,仙境无比的洁净,丝毫不见人世间的滚滚红尘。蓬莱的宫殿幽静又深远,一间独立,四周都没有相邻的房屋。从九天之上流下的滔滔银河之水,自此流进了蓬莱殿红色的宫墙之内,不能为人所见。
有种说法是,龚自珍之所以能写出如此意境迷离,情绪丰沛的诗词,正是得益于他这个时期和顾太清的相处。
然而,二人在这段暧昧之中都没能沉浸太久。一时间,此事在京城流传甚广,不仅是文坛文士们,就连寻常人家的百姓,都知道那位贝勒王奕绘的遗妃,竟然和明善堂的客人搞了暧昧。
绯闻满天飞的时候,压力就接踵而来。人们在背后对顾太清议论纷纷,虽然她的丈夫已经因病离世,但是她说到底也是皇亲国戚的侧福晋,享受着王府富足的生活,怎么能做出这种事?
他们的诗词造诣终究只是影响了自己,而那些流言,却能传到京城的每一个角落。
1839年,迫于压力,龚自珍选择主动辞官归乡。他还算是暂时保全了自身,而顾太清就没那么幸运了。
她因为此事被逐出了王府,身败名裂不说,为了生存下去,她只能流落街头,靠做一些粗活和乞讨维持生计。想当年一词动京城的贝勒王妃,才华傍身,如今却落得个如此境地,实在令人唏嘘。
这件事就被称作“丁香花公案”。
然而,事情远远没有结束,辞官归家的龚自珍郁郁寡欢,但终究没能保全自己的性命。他被认为“糟践”了贝勒王遗妃,让皇家丢了脸面,纵使他再有文采,皇家又怎么肯放过他。
于是,龚自珍的酒里不知何时出现了鸩毒。这种毒药是宫廷内才会有的,无色无味,很难令人察觉。而且服用之后并不会立刻死亡,死后也没有任何伤痕可供查验,更是令人难以追查来源。可谓夺命于无形。
当然,这只是龚自珍离奇暴毙的说法之一,还有一种说法是,他是被晚年认识的一位名叫灵萧的私娼及其爱人用鸩酒毒害。关于这些,众说纷纭。
龚自珍的文学成就世人有目共睹,他留下的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依旧是我国文学史上璀璨的明珠。
关于他的个人生活,无论是为人津津乐道,甚至被曾朴虚构改写进《孽海花》的丁香花公案,还是他之后暴毙的离奇经历,都印证着这个人的存在,不仅仅是像人们常规印象里的文学形象,也是饱满充实,而平凡的人。